國際舞美大師論壇講座之劉杏林:概念與形象
出處: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2015-12-18
9月15日下午,中央戲劇學院教授、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知名舞美設計師劉杏林在月亮河酒店會議廳給大家帶來了一場長達兩個小時,主題為“概念與形象”的精彩講座。首先,副會長苗培如介紹了劉杏林的簡歷和設計歷程,獲得獎項,他說劉杏林非常關注國際上的動態、發展和最新成果,于2003年就指導過自己的研究生寫過研究喬治·西平的論文,他是一位特別注重中國文化的背景的設計師,有自己的美學觀念,戲劇舞臺經驗設計較為豐富。
劉杏林認為,設計師總是需要面對未知,比如最近做昆曲《牡丹亭》的舞美設計,其實自己心里沒底,這是一種真實狀態而并非謙虛。自己對國外的關注其實是職業需要,作為中戲教授的他總希望能給學生介紹新的知識。喬治·西平先生是自己十幾年前就介紹的國際設計師,跟他恢宏壯麗的設計相比,我的設計則小得多,沒有他如此強有力的沖擊力,可能是我的設計風格更加內斂。
接著劉杏林通過作品圖片的展示,和在座的舞美同仁們分享設計過程中的體會。
一、概念
劉杏林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中國傳統家具:茶幾。但這是經藝術家設計過的茶幾,名為“高山流水”,切合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幾的形象本身有山的意象和走勢,桌面有兩條曲線,讓人想到水。雖然他叫高山流水,但是通過凝練的造型,及其省儉的視覺形象呈現了高山流水的視覺形象。盡量不寫實,而是用意象表達,這便是馬上要講的“概念”的精髓之處。
(圖)呂永中:高山流水
劉杏林隨后舉了曹禺話劇《原野》的舞美設計為例,他正是從劇本文本中找到了線索。劇本中人物的生存環境是一片深遠的荒野,土坡是無法在舞臺上用寫實的手法展現的,于是他用了七層草一樣的景片,最高5米,最低1米,以草的造型營造一種荒野的氛圍,但是它下半部分是空的,演員和生活的實景就埋在草的里面。正契合了劇本中“生命就藏在里面”。
上海話劇中心話劇《吁命》中,白色的空間讓觀眾想象到手術室的感覺。后面一塊巨大的白色幕布,用十幾塊不同大小的鏡面上升下落來代替人來完成。有時候還要讓鏡面有的暗有的亮。統一了劇本和設計概念之間的關系。
而在給北方昆曲劇院設計《紅樓夢》的舞美時,中國古典園林建筑里面的漏窗和門洞給了他很多的啟發。這些景致或者并置,或者重疊,很好地詮釋深和淺的問題。舞美設計不可能像電影里那樣寫實,所以用一個意象表達非常重要。
在給浙江小百花做《二泉映月》的設計時,劉杏林說,他找關鍵詞是“映”,這來源于劇本中阿炳的身世,對于生命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拷問。舞臺前后被水墨畫紗幕隔開,用它表示水。此劇的導演曾經想用真實的水但被劉杏林否決了,他認為,在戲劇舞臺上用實物是不高明的,用間接的手段比較好,并在舞臺的后區,放一把白色的椅子,和前面的黑色椅子成了一個“映”的關系。
圖:《影梅庵憶語》
二.形象
劉杏林認為,每一個戲,人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無論舞臺設計怎么寫意,還是要對主人公所處的環境做出暗示。
(圖)中戲《櫻桃園》
劉杏林當時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怎么表現櫻桃園,傳統的表現手法是一定要有櫻桃樹、即將賣掉的莊園。但后來他決定用14米高的白綢子,綢子寬度是12米,可以進行360度旋轉,上面投影了四幅契科夫不同時期頭像的照片。
劉杏林說,在接觸戲曲舞臺多了之后,意識到對蘇州園林的考察帶給自己很多靈感。尤其是留白,給了他很多啟發,借用其他因素,使得原來什么都沒有的東西產生新的東西。園林中的移步換景,在有限的空間中看到很多變化,這是特別接近于在有限的舞臺空間上創作的感覺。
最后,苗培如高度評價了劉杏林的講座,他說,劉老師的講座非常精彩,讓我們受益匪淺,從茶幾破題,講到概念、形象,劉老師舉了8、9個例子說明。講座本身的構思十分精巧,并且很實用。在座的舞美同仁們無一不為如此精彩的講座而抱以熱烈的掌聲。